辽宁:“工业摇篮”启新程

辽宁省14个市,很多市都有别名。例如,沈阳被称为“机床之乡”,所辖的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鞍山又称“钢城”,抚顺是“煤都”,阜新为“煤电之城”,丹东有“轻纺城”的美誉……

此外,大连以生产制造石化产品和船舶闻名,本溪有大型钢铁企业和煤矿,锦州有大型石化企业,葫芦岛有亚洲最大的锌厂,铁岭有大型煤矿,盘锦有油田……

辽宁省不仅工业门类齐全,还有数十家企业是行业龙头。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共和国长子”。

“工业长子”

辽宁工业有较好的基础,“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24项落户于此,形成了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钢铁、汽车、农产品加工等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实体经济发达的工业基地。

为了发挥辽宁工业基地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国家将大批各类人才派往辽宁。同时,建起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截至2020年,辽宁已有1700多家科研机构、115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120万人,有两院院士5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0人,以及分布于各行各业的460万产业技术工人。

雄厚的工业基础加上人才聚集,辽宁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产自辽宁;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枚导弹、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台卧式镗床、第一台轮式拖拉机、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统计显示,辽宁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1000多个第一。

人才摇篮

鞍钢曾有着“共和国第一钢厂”之称。鞍钢1949年7月9日恢复生产,1952年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彼时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鞍钢提出了“鞍钢既要出钢材,又要出人才”的口号,把大规模培养生产建设人才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1951年10月,鞍钢成立了主管职工培训工作的专业机构——教育处,通过办干部学校、技工学校及各级各类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选送到大学深造,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技能工人。

为了保证国家建设人才需要,从1954年起,鞍钢开始为长春一汽、北满特钢等企业代培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总数达11万人。同时,鞍钢还向新建的钢铁企业选派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总数达5万人,支援了全国10余个钢铁企业的建设。

包钢、武钢、攀钢、酒钢、宝钢、首钢、唐钢、柳钢等企业,都有鞍钢人参加建设,都曾有鞍钢人担任主要领导,几乎全国的钢铁企业都有鞍钢人。

除鞍钢外,沈阳电缆厂、沈阳水泵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重型机械厂、沈阳变压器厂等曾经的我国行业龙头企业,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数十万。

振兴发展

改革开放后,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落后了。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再次推出政策支持东北振兴发展。

辽宁省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工业振兴必须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并将这“三篇大文章”写进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改造升级“老字号”,就是要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产业赋能增效,特别是要从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整个链条上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升级。

深度开发“原字号”,就是要对冶金、石化等“原字号”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改变“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的状况,推进“原字号”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培育壮大“新字号”,就是要强力推进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辽宁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做好场景资源和数据资源开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记者 刘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