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镍期货价格出现巨幅波动引发投资者关注。镍不仅是有色金属行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原料,还是三元电池的重要正极材料之一,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料,镍价暴涨对相关产业链造成一定扰动。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受此影响,多家涉镍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为此,华友钴业(603799.SH)、格林美(002340.SZ)、科力远(600478.SH)等多家公司发布消息称镍价暴涨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不大。

涉镍公司股价大幅波动

北京时间3月7日16点,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基准镍价刚开盘不久突然连续拉涨,一度飙涨逾88%,触及55000美元/吨,创历史新高。3月8日,镍价继续出现“离谱”涨幅,LME当日决定暂停该品种交易。受此影响,A股相关涉镍公司备受关注。3月9日,镍概念股成为A股市场中跌幅最大的板块。其中,华友钴业、盛屯矿业(600711.SH)纷纷跌停,格林美(002340.SZ)下跌6.53%,收于8.88元/股。

不过,3月10日,金属镍概念板块微涨,涨幅0.17%。

此前,因3月7日、3月8日连续两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30%,青岛中程(300208.SZ)3月8日晚间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公告中特别提到镍矿情况。公司称,目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不涉及镍矿销售,公司所持镍矿未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此外,公司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连续三年业绩亏损,特此提示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3月9日,青岛中程一度盘中跌停,最终下跌19.92%,收于14.75元/股。

Choice数据显示,3月7日-3月8日,容百科技(688005.SH)两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到23.24%,3月9日早间,公司在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生产经营正常,未参与镍期货交易。3月9日,容百科技股价上涨7.01%,收于111.50元/股;3月10日早盘容百科技大涨逾11%,最终收于125.14元/股,涨幅12.23%。

A股上市公司纷纷澄清

科力远3月10日公告称,镍价波动对公司生产经营及收入、利润影响较小。公司主营产品包括泡沫镍、极片、镍氢电池等镍相关产品,其销售定价主要是按原材料采购成本加上加工费的定价模式,即销售价格会随着原材料价格波动进行动态调整。因此,镍价等原材料价格短期波动对公司整体收入和利润的影响较小。

浙富控股(002266.SZ)因3月9日午间披露《关于追加子公司2022年度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保证金额度的公告》,造成部分投资者误读。

3月9日晚间,浙富控股再发公告澄清,公司当前尚未参与镍期货交易,当期镍期货持仓量为零,本次市场上炒作的“青山镍”逼空事件与浙富控股没有任何关系,公司各项生产经营与经营业绩均不受本次镍期货事件的影响。截至目前,该公司仅对铜、锡两种金属进行了总生产量内部分比例的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且目前铜、锡两种金属的套期保值业务正常开展,保证金额度充足,不存在任何因爆仓补保证金的情形。

格林美3月9日公告,公司表示从不参与镍期货操作,当前镍期货持仓量为零,本次镍期货事件与格林美没有关系,公司各项生产经营与经营业绩均不受本次镍期货事件的影响。

公告显示,格林美三元前驱体订单出口单占60%以上,以月均价为计价准则实施买卖,短期镍暴跌暴涨不影响格林美买卖计价体系,对格林美经营不产生实质性影响。公司掌握印尼镍资源项目实际经营管理权,其他股东的行为不会实质影响印尼镍资源项目运行。印尼镍资源项目各项手续均得到印尼政府批准,当前建设进展顺利,计划今年6月前投料运行。

华友钴业9日晚发布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出现被强制平仓的情况,风险可控。镍期货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存在可能导致公司套期保值业务出现亏损的风险。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在印度尼西亚布局的红土镍矿湿法冶炼粗制氢氧化镍钴项目、红土镍矿火法冶炼高冰镍项目等镍钴资源开发项目均正常推进,其中子公司华越镍钴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镍金属量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已顺利投料试产。连续两日跌停的华友钴业在澄清后,于3月10日早盘上涨逾8%,最终收于97.61元/股,涨幅7.11%。

此外,3月9日,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镍价上涨的影响。洛阳钼业(603993.SH)表示,公司目前投资了华越湿法冶炼镍项目,占30%股权比例。该项目达产后,镍金属产能6万吨/年,未来将按照股权比例进行包销。图南股份(300855.SZ)表示公司未参与期货投机交易,不存在爆仓等风险;天奇股份(002009.SZ)表示,如镍价持续高位,可能带来公司镍产品售价提升以及现有存货收益。

央企上市公司中国中冶(601618.SH)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无任何镍期货业务。同时公司还提醒,当前国际镍金属期货价格因受到地缘政治、低库存和金融交易因素影响,大幅、快速上涨已脱离了基本面。公司作为国际上重要的湿法镍生产和技术输出企业,价格高自然对公司有利,但短期也要关注下游市场的承接能力,中长期亦要考虑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