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月18日)沪深两市呈现分化格局。沪指高开后震荡走高,尽管午后出现一定回落,但不改震荡偏强趋势;创业板指早盘弱势整理,午后调整幅度加剧,加速跳水节奏。整体来看,A股全天走出沪强深弱态势。

对此,申万宏源认为,主基调大概率是“震荡企稳”,且向上运行的空间、概率较之向下更大。操作层面建议在保持仓位待涨的基础上,关注中线型成长品种的低吸机会。

与此同时,粤开证券指出,再次重申春季躁动仍可期,稳增长发力显效阶段前,政策预期将是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当前货币宽松已逐步兑现,宽信用效果尚待显现,因此,近期配置上仍以稳增长为主线,关注低位的基建地产链条的蓝筹股投资机会,但同时行情演绎并非一蹴而就,也需警惕预期过满导致的回调风险。中长期来看,稳增长发力显效阶段关注预期改善不相对盈利增速占优的投资方向。

板块方面:

一、基础建设

东吴证券表示,近期中央提及新增专项债重点涉及水利、交通、市政基础设置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水利部提及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等,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地下管网及海绵城市建设带来持续性增量。地产竣工端保持韧性,但新开工及销售维持偏弱运转。

地产方面逐步释放宽松信号,政策底部已现,我们预计后续房企和消费者融资端有望边际放松,此外十四五期间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带来部分增量。此前装修建材板块受需求放缓、原材料上行、现金流压力等影响估值已处在历史中枢偏下位置,在地产边际放松预期、原料成本高位回落、坏账计提和现金流风险预期逐渐释放之下,板块整体有望迎来业绩及估值修复。

华鑫证券指出,基建增速拐点已至,大基建行情可期。十四五规划指导下,新基建加速推进。预计新基建2022年投资规模为20027亿元,新增4524亿元,增速接近30%。我们复盘了历次财政发力的行情走势,在本轮财政支持下,基建增速有望在一季度面临拐点,且基建行情将迎来一波小高潮。本轮基建行情将有估值修复启动,盈利作为支撑,其中新基建发展进入加速期,整体更具弹性。

该机构进一步分析,五个投资主线共同演绎大基建行情。(1)交通、水利领域:“交通强国”与“国家水网”的政策设计清单清晰,回溯以往行情,财政发力带动基建稳增长产生超额收益。大基建行情先有估值修复,后有业绩支撑,分行业来看,建筑装饰和工程机械表现更优。

(2)管网改造与建设方向:管网的改造与建设问题仍然是污水处理的短板。目前大约有40万公里的污水管道缺口,结合平均1公里污水管道成本300万,仅污水管网就有约1.2万亿元的缺口,有望为环保产业链带来优渥的投资价值。

(3)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能源板块:我们推算2022年风电和光伏投资额为3960亿元,同比增长48.6%。随着光伏风电领域建设加速,业绩有望走高。

(4)以特高压、储能蓄能、智能充电桩为核心的能源新基建方向:政策支持叠加能源债发行加速,能源新基建前景可期。特高压产业链规模预计稳步提升,而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储能蓄能相关领域或将迅猛发展。

(5)以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新基建: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增速略有放缓,进入稳步提升阶段;5G基站和人工智能依然增速可观。

另外,天风证券提到,水泥指数存在明显的“春季躁动”行情,近二十年Q1水泥指数上涨13年,跑赢上证综指16年,近五年相对收益均值为7%。我们认为稳增长政策发力叠加22年初价格高起点为本轮躁动提供有利支撑,春季行情可期。

二、银行

光大证券提到,历史上1Q银行板块走势较好,1月份银行股相对收益或更优。从近五年银行板块表现看,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呈现异常外,2017-2019年及2021年一季度/1月份银行板块涨幅分别为4.0%/4.5%、-2.1%/12.5%、4.0%/8.2%及11.9%/7.5%。其中,1月份银行板块涨幅排名均位于各行业板块前五,分别跑赢沪深300指数2.1、6.4、1.9、2.8pct,相对收益表现更好。

投资建议,该机构进一步分析,①前期受房地产市场冲击较为明显的优质上市银行,股价调整后底部形态较为明显,具有更好的弹性;②持续推荐江浙等地区优质上市银行,这些银行受益于区域经济环境优势,信贷投放延续“量增、价稳”确定性更强。

此外,中信证券指出,1月政策利率调降,反映了央行把握年初货币政策窗口期推动稳增长、稳信用、稳预期的政策用意,当前国内经济运行正处于宏观政策加码对冲内生动能走弱的再平衡阶段。对于银行投资而言,降息操作预计短期影响息差预期,中期有益于资产质量的整固,建议拉长时间维度来审视板块的配置价值。

个股选择可遵循两条线索:1)优质银行:估值溢价有望延续,盈利领先带来持续阿尔法收益,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2)改善银行:盈利弹性源自收入端稳定增长和拨备端充足有效,叠加当前中低估值则股价存在重估空间,包括兴业银行、邮储银行、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

华安证券也表示,银行股明显反弹,一季度行情开启。展望2022年,宽信用是市场共识的边界,边界之外难以确定宽信用的主体和规模都是不明确的。但是,从结构看,2019年以来的增量信贷结构中,个人非住房贷款占比逐步提升,这是当下自上而下唯一靠谱的逻辑。推荐宁波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

一张图汇总: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