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水利工程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江河防洪、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9月9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水旱灾害防御和供水灌溉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8月底,重大水利工程完成2021年度建设投资720亿元,与2020年、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多完成57亿元、165亿元,完成率已超过往年同期7个百分点以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是保障国泰民安的重要举措,关系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特别是守护江河安澜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解决饮用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关键所在。
“不过,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在极端天气下防洪工程体系面临较大考验,因洪涝灾害频发,城市地下管网等承载能力不足,老旧工程管网亟待改造,且时而会造成较大的安全事故;乡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还面临管护薄弱,水源供应不稳定和饮用水标准不高等问题。”刘向东进一步表示。
农村供水问题亦是各方关注焦点。日前,水利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在“十四五”期间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2025年达到88%,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表示,现在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83%,整个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接下来,农村供水保障要做好固底板,补齐短板,锻长版和强管理四方面工作。要对标对表乡村振兴的需要,积极统筹发展城乡供水,比如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还要积极发展农村供水的智慧化、信息化,提升农村供水管护水平。
“在农村,水利设施既是居民生活的保障,也承担着灌溉的职责。”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农村供水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多数不是技术,而是资金。因此,补其短板就要为农村公益事业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同时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予以打造,为其降低成本,进而更为高效地推进相关工作。
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加快了公用事业单位对智慧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造和升级,为智慧水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遇,已有相关上市公司深耕这一市场,并实现业绩增长。
例如,威派格2021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加大对智慧水务综合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投入,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集“智能硬件+专业软件+水务平台+行业物联网+全面服务”五位一体的智慧水务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再上新台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同比增42.68%;净利润7021.98万元,同比增168.46%。
在唐川看来,随着信息交互效率提升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数据服务、物联网、数据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等产业的发展已然具备较好的数据基础,加上神经网络模型领域在近年来取得了诸多突破,使得“行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模式进入了“质变”阶段。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被视作“标准配置”融入农业领域,以及农村公共服务各领域,已是时代必然。相关建设单位、信息化技术提供商都是市场迫切需要的主体。
刘向东认为,在智慧化水利方面,需要加快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和数字化改造,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水平,特别是在天气预警、动态监测等方面加强数字化提升,这将会为致力于智慧城市和数字设施改造的相关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遇。